办公电话:0791-83839887        值班电话:18070139119
客服微信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招商路演 文章详情
中信银行泄露客户个人信息,支行行长被撤职,银行承担什么责任?
2020年05月-08日 | 江西心者律师事务所

5月6日,脱口秀演员池子(本名王越池)通过微博发布长文称,在处理与笑果文化的合约纠纷时收到来自对方的案件材料,里面包含本人在中信银行的个人账户交易明细。池子通过律师函指出,笑果文化涉嫌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查看个人银行账户信息,目前自己已向公安局报案,且向银保监会等政府监管机关投诉,要求相关方进行赔偿并公开道歉。

5月7日凌晨,中信银行在官方微博上发布致歉信称,“经我行核实,近期上海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系开户支行,要求查询其为员工王越池先生支付劳务工资记录时,我行员工未严格按规定办理,提供了王先生的收款记录。对此,我们向王先生郑重道歉!”并称该行已按制度规定对相关员工予以处分,并对支行行长予以撤职。

中信银行表示,在客户信息保护方面,该行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及流程,但个别员工未严格按照制度操作,反映出该行个别机构在制度执行上不到位。“我行将举一反三,全面检查,加大培训,强抓制度执行,坚决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信银行泄露客户个人信息,支行行长被撤职,银行承担什么责任?

 

律师说法

银行泄露客户个人信息的事件偶有发生,但大多都因为普通人难以和大企业抗衡而没有扑出水花。此次,池子利用其公众影响力将此事暴露在大众面前,引起了大家对个人信息泄露的关注。事实上,这也不是中信第一次泄露客户个人信息,其太原分行曾在2018年遭行政处罚,处罚原因是“未经同意查询个人或企业信贷信息”。该行被罚款50万元,直接责任人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被移送公安机关。

而目前黑市上有查询流水的黑产存在。其中的黑产从业者,分别提供了“2000元查一个月流水”、“4000元查一个月流水”和“5000元查一个月流水”的报价,并且透露流水信息“是从银行后台出来的”。

这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对客户个人信息的保密制度堪忧。据调查,60%以上的客户经理所在银行没有建立客户信息保密制度,不了解客户信息的范围,80%的客户经理“不清楚泄露客户信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那么,银行泄露客户个人信息都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呢?

首先,银行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是指基于合同产生的保密义务。银行与客户在业务上存在合同法律关系,银行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习惯对客户的个人信息尽到保密义务。一般银行的保密协议里,都会有关于隐私权的条款;银行流水属于公民个人信息,未经本人允许或者公安机关办案需要,任何人不得擅自获取或者提供给他人。因此,银行泄露客户个人信息的行为属于违约行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其次,银行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对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除以上情况外,银行擅自将客户个人的交易明细提供给他人侵害了客户的合法权益,是违法行为。

根据《商业银行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对存款人或者其他客户造成损害的其他行为。有前款规定情形的,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万元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根据《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可以责令商业银行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可以取消商业银行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一至十年的任职资格或禁止其一定期限从事银行业工作,可以禁止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一定期限从事银行业工作。这也是为什么中信银行在致歉信中将支行行长撤职的原因之所在。

最后,中信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银行擅自泄漏储户个人账户交易明细、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而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的规定,若本案中的工作人员泄露客户个人信息的行为累计超过50次,则触犯刑法。

专门立法迫在眉睫

本案中,根据池子的说法,中信银行为了“配合大客户要求”,未经本人要求和允许,向笑果文化提供个人账户明细。

在银行里,大客户基本上是“上帝”。各银行支行之间或多或少会因业绩压力存在抢客户的行为,大客户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优势。银行不可能不知道泄露客户信息是违规的,但依旧有动力顶风作案,恐怕区区5万-50万的罚金,跟争取大客户动辄上亿的存款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而犯罪分子涉嫌触犯刑法而仍公然兜售个人信息,表明法律没有发挥出威慑作用,也表明银行有些员工对个人信息缺乏敬畏。有的人之所以敢出售银行个人信息,是因为违法成本过低。从此前曝光的银行泄露个人信息案例看,虽然大多执行了个人和机构双罚,但多属于内部行政处理。违规者需要承担的相应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基本没有下文,难以形成震慑作用。

这都表明目前我国在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方面仍存在不足,缺乏专门性立法,对违法机构和个人的法律追究机制尚不健全。因此,我国应当尽快出台专门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法,切实保护个人金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