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今年12岁,是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平日里喜欢玩手机游戏,小胖妈妈虽担心小胖沉迷游戏,影响学习和视力,但却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时间陪伴小胖,只能默许小胖经常拿着自己的手机去玩游戏。一段时间后,小胖妈妈发现自己银行账户上多了几十笔消费,合起来有二万多元,向银行询问后,银行告知这些款项都是游戏的充值款项,建议向孩子询问一下,小胖妈妈开始还不相信,小胖平时虽然喜欢玩游戏,但是从来都不是乱花钱的孩子,但当小胖坦白自己因为没有游戏装备打不过人家,然后打不过别人就买了很多装备的时候,小胖妈妈不知道怎么办了。
在法律上,充值游戏装备是一类民事行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由此看出小胖目前还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很多事情是他不能做的,进行2万余元的消费显然不是能与12岁孩子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但12岁的孩子又的确有一定生活常识,对金钱有一定的概念,家长在这样的事件中也存在法律上的过失,理应也承担一部分责任。
对于限制性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相关法律规定,需要其法定代表人追认之后,才依法有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中明确规定:“未经监护人同意,未成年人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称的费用,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在本案中,很多的朋友会认为这类情况向游戏公司说明之后,游戏公司就应该配合着退钱,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为了维护游戏公司的合法利益,法律规定了家长对于孩子未经过家长同意进行了充值是需要承担举证责任的,例如证明游戏账号是孩子在使用。目前大部分游戏公司都对未成年人进行游戏有着身份验证有着严格的限制,但还是防不住有些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用父母甚至爷爷奶奶的身份信息注册账号获取更多的游戏时间,而家长需要通过游戏注册流程、身份信息提交、游戏内操作行为认定等一系列证据去证明账号是孩子在使用。然后家长还需要证明孩子进行进行游戏充值的行为家长完全不知情也不予承认。这方面往往在此类案件中更难证明的一点,孩子使用家长手机,家长不可能完全不知情,家长只能主张孩子是瞒着父母去进行的游戏充值,而关于这一点的判断,家长提交相关的材料之后,往往是由游戏公司来判断是否属于误充情况,网易游戏公司于 2018 年 10 月 23 日发布了《网易关于未成年人健康游戏的公告》,公布了未成年人误充值问题处理办法。
1、家长致电客服提出诉求,客服根据家长描述情况提交判断。
2、符合初步条件的由专门的回访人员联系确认进一步信息。
3、判断符合条件的家长需向专门的邮箱提交审核的资料。
4、接收到家长完整符合的资料并核实无误后,会反馈确认后续处理方案。
5、确认处理方案后,联系家长沟通处理方案和后续配合流程。
6、根据达成一致的处理意见和执行流程,处理完成家长诉求。
可见家长若是想正确主张自己的权利,一定要先与游戏公司友好协商,毕竟家长未尽到监督孩子的义务是存在一定过错的,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而在此之前,不要让孩子知晓支付密码,控制孩子游戏时间,对孩子有良好监督行为,才是防范于未然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