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阿里“隐英雄”,为马云雪中送炭,一手打造完美股权结构,这个人就是蔡崇信,媒体和舆论常常聚焦于马云和孙正义,但是蔡崇信对于阿里巴巴的成功同样功不可没。
蔡崇信出生于台湾富商家庭,耶鲁大学博士毕业。他和马云的搭档,是互联网企业广为流传中的一段佳话:1995年,事业有成的蔡崇信抛弃百万年薪,加入阿里团队出任CFO,每月只领500元的薪水。这对于马云而言相当于雪中送炭。蔡崇信凭借的出色能力和社会资源,为阿里争取到不少融资,公司的业绩也有了起色。
在阿里急需资金填补缺口的时候,软银孙正义出现了,开口就是愿意拿4000万美元购买49%的股份。49%的股权意味着对公司的控制权,当时的马云对于股权知识并不了解,面对一笔救命的巨额投资,准备答应下来。这个时候蔡崇信拦住了他,拒绝了孙正义的要求,提议改为以2000万美元,购买30%的股份。尽管马云当时并不认可这个方案,但是出于对合伙人的信任,马云接受了蔡崇信的建议。
事实证明,蔡崇信的建议是明智的,否则阿里巴巴的控制权落在软银的手中,当时的团队很可能被架空,马云也难逃被踢出局的命运,阿里巴巴未必能够实现今日的成就。
与此同时,蔡崇信也着手对于初建团队的股权进行了设计,拟定了股权合同,手把手从最基本的“股份”开始教起,这时,阿里巴巴才摆脱了传统家族企业或兄弟企业的命运,成为了一家真正的公司。而蔡崇信对股权的运用可谓是如鱼得水,他设计的股权激励方案为阿里留住了不少核心人才,比如阿里现任CEO张勇。
无疑,阿里巴巴是幸运的,创业初期就能遇到蔡崇信这种能人,这也是有人将蔡崇信称为“财神”的原因。马云也毫不吝啬对蔡崇信的夸奖:“像蔡崇信这样的人不可能在公司内部培养出来,只能从公司外部找,但多半公司找的时候已经是快要上市了,他们来的目的就是准备上市。而前期创业者把该犯的错误已全部犯过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有些投资上的错误根本不可逆。”
但是更多企业的状况是碰不到、找不到下一个“蔡崇信”,只能一个一个踩马云口中“不可逆”的“坑”。因此,在股权激励成为主流的商业环境下,股权设计也直接给企业管理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做好股权分配,成为了许多企业的生死攸关的考验。